大蒜与茄果类和瓜类蔬菜相比,可以实现集中播种集中收获,栽培管理相对省工省力,但要想获得丰产丰收,蒜农朋友就不能为“省心”而在管理上粗枝大叶,尤其是目前山东、河南等大蒜主产区的秋播大蒜,粗放式管理往往是造成产量低、品质差的重要原因。
在秋播大蒜的整个生育期,水肥等环节的管理往往集中在生长阶段,而对休眠期前后的管理普遍重视不足,出现“大蒜越冬,蒜农撒手”的情况。在越冬前这段时间,大蒜在管理有“4忌”,如果重视程度不够,不仅影响来年丰产丰收,还会为大蒜的安全越冬埋下隐患。
一、忌抠膜放苗“一劳永逸”
现在覆膜栽培已经成为大蒜商品化栽培的主流形式,覆膜保墒增温,可以提高土壤中的矿物养分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分解效率,从而提高大蒜在生长过程中的养分供给水平。但覆膜也增加了另外一项管理环节,即,在出苗后抠膜放苗,这一过程相对比较费人工,现在蒜农朋友也发明出“拉棉被”等效率相对较高的方面方法,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(类似的土方法往往仍有三成左右的蒜苗需要人工抠膜放苗)。
但是,不论是人工逐个抠膜还是“拉面被”等蒜农自研技术,都无法做到大蒜放苗“一劳永逸”,原因主要在于蒜种个头大小、发育质量存在差别,而且同一个地块不同位置也会因为肥力、墒情、土壤透气性等存在差异而导致发芽时间不一致,因此大蒜抠膜放苗必须分多次进行,如果被闷在膜下的蒜苗在越冬前不能被放出来,来年春天在长势上就很难追得上田间整体苗势,从而形成商品性较差的次级蒜,影响大蒜的产量和品质。
生产上,大蒜抠膜放苗一般要分3-4次进行,每次间隔时间3-4天为宜。
二、忌盲目追肥
合理追肥是大蒜获得丰产和优质栽培的前提,但是不适当追肥不仅对增产增收无益,还可能为安全生产带来隐患。大蒜整个生育期的养分供应主要来源于底肥。越冬前,大蒜的生长量比较小,对养分的需求量本身就比较少,而且这部分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种蒜本身储藏的养分,此时土壤中底肥足且消耗少,因此,进入休眠期以前的大蒜不需要再额外追肥。
有些迟播的蒜农,看到秧苗生长量较小会通过追施化肥来催苗,而这些化肥中最容易见效果的是氮肥。这是一个要不得的错误做法。氮肥肥效快,追施以后叶片颜色更青绿,蒜苗见长速度也较为明显,但这种生长是营养生长,不利于蒜苗自身干物质积累,也就是说蒜苗虽然个头长高了,但是并不强壮,类似于“虚胖”,这样会降低大蒜在越冬期间的抗寒能力,甚至引起来年面包蒜的大量发生。
三、忌不重视防冻水
浇封冻水是大蒜越冬前很重要的一个管理环节,封冻水可以为蒜苗安全越冬竖起一道防护墙,既抵御冬寒又能预防春旱,但浇封冻水也有技术要求,重视不足或方法不当,也会为安大蒜安全生产埋下隐患,具体来说有两点要特别注意:
首先是浇水时间,土壤含水量偏高的时候,会促进蒜苗发棵长高,但封冻水的作用在于填充土壤孔隙、稳定土壤温度,而不是为蒜苗生长提供水分,因此浇水的时间要把握在秧苗进入休眠期,也就是停止生长以后,如果浇水偏早,植株还处于生长状态,就会不可避免的造成蒜苗冬前旺长,这将明显降低蒜苗的抗寒能力,为安全越冬埋下隐患。
其次是要“因地适浇”,不覆膜栽培的大蒜,土壤水分蒸发损耗量较大,封冻水应适当加量;但对覆膜栽培来说,地膜大大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的速度,封冻水就应减量,对较为湿润的土壤溜一遍跑马水即可。覆膜栽培的大蒜过量给水,土壤含水量过高,会造成开春返青延迟,甚至因为土壤透气性太差而诱发根部病害。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,覆膜大蒜进入休眠的时间比不覆膜要晚,浇封冻水的时间也应适当推后。
四、忌盲目中耕
老农常说“锄头底下有火,锄头底下有水”,意思是说中耕土地既能提高地温,又能保持土壤墒情。但是这句农谚是不是适用也要分时候,在越冬前,如果对大蒜栽培田进行中耕,就会适得其反,甚至为大蒜越冬和翌年丰收带来麻烦。
原因在于中耕会增大土壤表面积,导致冬季的低温空气与土壤有更大的接触面,土壤本身保存的热量会因此而散失更快,土壤温度自然也就更难以保障;另外,中耕提高了土壤的透气性,这会加速表土下土壤水分的散失并进一步降低根系周围环境的温度,从而为大蒜地下部分遭受冻害和旱害埋下隐患。
这种状况常被老农称为“地漏风”,类似于寒冬睡觉没有盖严实被子。覆膜栽培不存在这种情况,但在部分不覆膜栽培的地方偶有发生。中耕适宜的时期是开春气温回暖之后,这样可以提高地温加快缓苗,促进早上市从而获得价格优势。
技术之外,用心最重要
大蒜能否安全生产并获得丰产丰收,除了栽培管理技术之外,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管理是不是用心精心,“别人咋着咱咋着”似的比葫芦画瓢式管理,通常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,真正的管理技术要靠自己勤学习、勤思考、勤摸索,然后逐渐沉淀心得。